宁乡首位乡村CEO孟金华:把村庄当“宝藏店铺”来运营|乡村CEO创业记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07:12  浏览量:1

卖鞋赚到人生“第一桶金”,如今带领村民“售卖”乡村美景与生态好物,坦言——

把村庄当“宝藏店铺”来运营

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

在宁乡市菁华铺乡陈家桥村,有这样一位特殊的“掌舵人”:她曾是穿梭于商场的鞋类品牌代理商,如今脚踩泥土,把乡村当作“宝藏店铺”来精心运营;她曾靠着卖鞋赚到人生“第一桶金”,如今带领村民“售卖”乡村美景与生态好物,让村庄焕发新活力。

不惑之年的宁乡女子孟金华,从去年开始受聘成为宁乡第一位乡村CEO——陈家桥村乡村运营职业经理人,由一名都市白领变身为用商业智慧点亮乡村振兴路的“新农人”。

从深圳流水线到乡村CEO

80后的孟金华,人生之中充满了“敢闯敢拼”的印记。

2000年,初中毕业不久的她背着简单行囊,挤上中巴车南下深圳,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。那时的她,每天重复着加工塑料件的工作,月薪500至600元,还要省下一半寄回家里,供弟弟妹妹读书。“当时就想着多赚点钱,让家里日子好过些。”孟金华回忆道。

命运的转折,始于她的“细心”。在流水线工作时,孟金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机械重复,而是悄悄记下了200多个产品型号、2000多个规格参数。这份“用心”让她在一年后脱颖而出,升职成为业务主管,正式踏入销售领域。

2006年,得知父亲查出重病,为了照顾家人,她毅然放弃深圳的工作,回到宁乡。此后几年,她先后入职保险公司、开鞋店做品牌代理,还开起了卤味连锁店。2012年,她在宁乡盘下一个门面,代理星期六女鞋、沙驰男鞋等品牌,细致策划各类宣传活动,不断优化渠道结构,凭借精准的市场判断和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思路,很快赚到了人生“第一桶金”。

如果说此前的经历是为了“谋生”,那么2024年的选择,则是孟金华对“热爱”的追求。这一年,她的孩子考上大学,空闲下来的时间里,她总想着做一份“有意义、能扎根”的事业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陈家桥村邀请乡贤回村交流,村民们对未来发展的期待、对党员带头人的认可,深深触动了她。“当时听说村里在招聘乡村CEO,我心里一下子就亮了——这不就是我想找的事业吗?”孟金华笑着说。

2024年5月,孟金华正式应聘成为陈家桥村乡村CEO。从鞋店老板到乡村“管家”,身份的转变让她既兴奋又忐忑。“以前卖鞋,只要管好产品、做好营销就行;现在当乡村CEO,要考虑村民增收、产业发展、生态保护,方方面面都得兼顾。”但这份忐忑,很快被她转化为行动——入职后的第一个月,她就走遍了陈家桥村的每一个角落,从1000亩水果种植基地到侍郎河畔的闲置房屋,从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现场到村民家中的宜居小院,都留下了她的足迹。

用卖鞋的智慧“运营”村庄

“做品牌代理时,我常说‘产品接地气,营销要创新’,现在运营乡村,其实道理是相通的。”在孟金华看来,陈家桥村就是一个“宝藏店铺”,这里有国家森林乡村、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的生态底色,有1000亩水果种植基地的产业基础,还有“油菜花生态旅游节”的文旅名片,关键是要找到“打开方式”。

她的第一步,是给乡村“做规划”。就像当初为鞋店制定营销方案一样,孟金华带领团队深入调研,结合陈家桥村的资源禀赋,制定了一份详细的5年运营规划设计方案。方案里,既有产业发展的“蓝图”——如何延伸水果产业链、如何打造文旅融合项目;也有“细节把控”——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到节庆营销策划,甚至连民宿的装修风格、农产品的包装设计都考虑得面面俱到。“有了明确规划,大家就有了共同目标。”陈家桥村党总支书记黄立平这样评价。

紧接着,孟金华把“卖鞋的营销思路”搬进了乡村。针对村里的水果产业,她策划了“我在陈家桥村有棵树”活动,通过微信朋友圈、短视频平台推广,让城市家庭以188元的价格认领一棵桃树,保底收获10公斤水果。“就像卖鞋时搞‘私人定制服务’,认领桃树既能让城里人体验农耕乐趣,又能保证水果销路,一举两得。”活动推出后,短短一个月就有1000多棵桃树被认领。2024年,陈家桥村水果总产量超过8.5万公斤,按20元/公斤的价格计算,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60多万元,同比提升近20万元。

对于村里的农特产品,孟金华更是“精雕细琢”。她借鉴鞋类品牌包装的经验,设计了“飨果美味”系列品牌包装,把黄桃干、酸枣糕、菜籽油等农产品“打扮”得精致又有乡土气息。“以前村民卖菜籽油,用的是塑料桶,既不美观也没辨识度;现在有了统一包装,还印上了陈家桥村的logo,一下子就‘高端大气上档次’起来了!”

不仅如此,她还对接健味食品公司,合作开发腊肉、腊鱼等腊制品,把“小特产”做成“大产业”。一年来,村里代售的1000公斤纯生态菜籽油、2500公斤山茶籽油全部售罄,通过“城乡对接村社互进”“供销优供博览会”等活动,实现农特产品销售收入22万余元。

把“生意”做成“共赢”

“做乡村运营,不是我一个人‘赚钱’,而是要让村民都成为‘合伙人’,大家一起富起来。”这是孟金华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她看来,乡村CEO不是“官”,而是“桥梁”——连接市场与村民,让村民的“好东西”卖出去,把外面的“好资源”引进来。

民宿开发,是孟金华带动村民增收的“重头戏”。风景秀丽的陈家桥村有不少闲置房屋,以前大多荒废着,孟金华却看到蕴藏的潜力。她挨家挨户走访,说服30户村民参与民宿改造,还与旅游公司合作制定改造方案。“我们不搞‘千篇一律’的民宿,而是保留乡村原生态特色,比如用老木头做家具、用农家土布做装饰,让城里人来这里能感受到‘乡愁’。”

目前,村里已有20余户村民参与民宿运营,拥有客房100余间,已经接待了7批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,实现餐饮及住宿收入25万余元。“以前房子空着也是空着,现在既能赚房租,还能在民宿打工,一个月能多赚2000多元。”参与民宿运营的村民李大姐十分满意。

在产业发展中,孟金华始终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。针对1000亩水果种植基地,她不仅请来农业专家给村民培训种植技术,还建立了“保底收购+分红”的机制。“村民种的水果,我们统一收购、统一销售,卖得好还有分红,大家不用担心销路。”同时,她还计划发展水果深加工产业,目前已开发出黄桃干、黄桃罐头等产品,未来还将建设加工厂,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,让赚钱的路子越走越宽。

如今的陈家桥村,早已不是当初那个“默默无闻”的小村庄。记者走访看到,小桥流水的侍郎河畔,野钓、露营基地正在加紧建设;乡村振兴学院里,展厅装修进入收尾阶段;恰逢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,前来采摘水果、体验农趣的游客络绎不绝,村民的脸上笑出了苹果肌。

“从鞋老板到乡村CEO,我只是换了一个‘战场’。”孟金华眼神坚定而温暖,她高兴地告诉记者。乐观爱笑的她坦言:“以前做鞋老板,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好;现在当乡村CEO,是为了让更多村民群众过得好。未来,我想把陈家桥村打造成一个‘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’的幸福家园。”

蹲点手记

“细心”是打开乡村宝藏的最佳方式

在陈家桥村和孟金华聊天,她的“反差感”总在不经意间打动记者。

初见时,她穿着朴素的白衬衫,走进桃树林跟村民算收成,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“认领果树尾款”等细账;可聊起营销思路,她又瞬间切换成“品牌经理”模式,指着农产品包装上的logo说“设计这个专属商标,就是想让顾客一眼记住陈家桥”。

20多年前,她在深圳流水线上记下2000多个产品参数,靠“细心”敲开销售大门。如今,她把这份“细心”带进乡村CEO的事业——走遍全村角落摸清资源家底,制定5年运营方案,连民宿的老木头家具、菜籽油的玻璃瓶包装都反复琢磨。当“我在陈家桥村有棵树”活动让1000多棵桃树被认领,当统一包装的菜籽油、山茶籽油售罄时,记者忽然明白:乡村振兴缺的并不是“宝藏”,而是懂“打开方式”的人。

最动人之处,是孟金华把“生意经”变成了“共富经”。说服村民改造闲置房屋做民宿时,她不画大饼,只说“空房子是死资产,改成民宿能赚房租还能打工”;给果农培训时,她承诺“保底收购+分红”,让村民不再为销路发愁。

“以前做鞋老板是让小家过得好,现在当乡村CEO是让大家过得好。”言谈间没有豪言壮语,却蕴含最朴素的真理:乡村的活力,藏在把“我”变成“我们”的智慧里,而真正的创业,从来不只是赚多少钱,而是让这片土地上的人,都能看见生活的新希望。